制造业是江阴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前不久,一场暖意浓浓的专精特新企业联盟成立大会,点燃了江阴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奋进路上的一把火”。以专促精、向新而行成为江阴广大企业的发展共识。
要制造,更要高端制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市场份额高的“冠军”企业,成为江阴制造迈向中高端的坚实支撑。
◆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创新是关键
12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又一标志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该通道设置两座通航孔桥,所有的桥梁缆索均由法尔胜生产制造。法尔胜泓昇集团首席质量官、科技运营中心部长朱维军自豪地说,这些年,法尔胜的缆索被运用在全世界超1200座大桥上,“世界前十大悬索桥和斜拉桥当中,分别有8座和7座用的是法尔胜缆索。”
擎起超级工程,千桥缆索梦圆。“做中国人自己的缆索钢丝,打造世界一流的缆索,让中国的桥架通五湖四海,让中国缆索走向世界。”这是法尔胜的“千桥梦”。凭借技术、品牌上的压倒性优势,法尔胜泓昇集团先后斩获中国工业大奖、国家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荣誉。
制造业单项冠军被业内誉为制造企业“皇冠上的明珠”,评选要求尤为严格。入选企业代表着在全国乃至全球细分行业拥有极高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实力,位列制造企业的第一方阵。目前,我市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家,占无锡总量的三分之一。
“我们很多时候是把不可能当成可能。”朱维军介绍,在今年6月9日合龙的常泰长江大桥上,由“法尔胜造”的斜拉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强度桥用平行钢丝斜拉索,抗拉强度达到2100兆帕。此前,桥梁使用的斜拉索抗拉强度最高只能达到2000兆帕。从2000到2100,看似只提高了100兆帕,研发人员却攻关了4年。“法尔胜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钢丝绳这个领域深耕,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怎么在钢不变脆的情况下,持续提升它的强度;二是在钢丝表面涂什么镀什么,让它不腐蚀,使用的时间更长。这些年,技术始终不断地迭代。”朱维军透露,正在建设的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即将应用抗拉强度达2200兆帕的桥梁缆索,“难度更上一个台阶,但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与法尔胜协作攻关的是产业链上游企业兴澄特钢有限公司。“要提高缆索的抗拉强度,我们的盘条也必须提高抗拉极限。”兴澄特钢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张剑锋说,从钢的成分设计、组织均匀控制,到提高纯净度,研发团队做了大量试验。在江阴的千亿级特钢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正拧成一股绳,让具有新质基因的江阴制造镌刻在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上。
◆“冠军”云集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始于专注,更敢于瞄准前沿技术、关键领域持续创新。本月,由扬子江船业建造的三艘LNG双燃料集装箱船陆续交付,这也意味着企业年初制定的63艘新船交付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从拆船、修船到造船,从供应低层次的驳船到生产高附加值的集装箱船、LNG船,扬子江船业一直迎着市场奔跑、向着阳光生长,目前手持订单224艘,总价值超220亿美元。正如集团创始人任元林曾说过的一句话:“只要大海在,船厂永不倒!”
同样处于高端装备产业的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亦是节能节水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以溴化锂制冷机组起家,双良曾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冷机,参与制定溴冷机国家及行业标准。2013年,中国首部大型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聚焦双良,充分展示了其在装备制造业的“硬实力”。这些年,双良的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智能化全钢结构间接空冷系统先后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拳头产品换热器使双良成为西门子、曼恩、林德、法液空、美国空气产品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的长期供应商,其高端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
“换热器产品代表了双良在真空换热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技术优势的进一步拓展。”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换热器事业部总经理杨征宇充满自信地说。多年来,作为海外市场的先锋,双良高效换热器为公司在全球各地打下了坚实的市场根基,沙特NEOM新城绿氨项目、加拿大Albert制氢项目、美国SPACE X星舰基地等项目,均有双良高效换热器的身影。
走出去,创世界品牌,越来越多的“江阴制造”闪耀国际舞台。作为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与技术服务提供商,长电科技在中国、韩国和新加坡拥有八大生产基地和两大研发中心,向全球半导体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芯片成品制造解决方案。依托集成电路封装产品,长电科技获评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探寻单项冠军企业“独步天下”的成功秘诀,其中之一就是对研发的大量投入。在日前举行的“持恒守韧 向新而行”2024年江阴市企业家协会年会上,长电科技董事、首席执行长郑力在交流发言时说:“今年我们的研发投入预计接近20亿元。我们非常期待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吸引他们落户江阴,共同打造更加强大的产业链。”
◆“冠军”之路就是升级之路
江阴,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拥有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强制造,不能只靠大企业。在我市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中,不乏一群身怀绝技而又爱“钻牛角尖”的“扫地僧”,他们有一些共同特质:深耕细作,几十年一直做同一件事,不断把这件事做到极致;专注创新,拥有别人没有的核心技术,并且能“一招鲜,吃遍天”;目光长远,既卖产品,也卖服务、做平台。
以江阴塞特精密工具有限公司为例,在刀具行业精耕细作50余载,其核心产品硬质合金小模数齿轮刀具已走出国门、跻身全球产业链。“刀具作为工业母机的牙齿,是各类机床最重要的核心零部件之一,目前我们生产的小模数齿轮刀具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董事长沈云彪透露,今年在设备方面的投入达4000万元,明年将达8000万元。
打造拳头产品,练就独门绝技,和塞特精工气质相同的企业,在江阴还真不少。威茨曼金属制品(江阴)有限公司凭借一根汽车用波纹管,赢得全球燃油车巨头青睐,年产汽车用波纹管800万套,占国内市场35%—40%的份额。在江苏华兰药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每只售价0.1—0.2元的小药瓶塞为企业带来了一年6亿元的营业收入。“当家人”华一敏介绍,公司一年胶塞的销量将近50亿只,这让华兰稳居全国药用胶塞行业第一的宝座。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中船澄西自主研发自卸船、沥青船、木屑船等各类船型,其中自卸船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是全球所有自卸船客户的首选合作伙伴……
循“新”出发,向“新”而行。近年来,江阴加快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到制造业单项冠军,这是一条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登上制造业“顶峰”的必经之路。来自市工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江阴已形成由136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9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及7家单项冠军企业组成的企业梯队。
因势利导,我市近日成立专精特新企业联盟,集聚了“政企研学金”五位一体的发展资源,将以高质量服务江阴市“专精特新”企业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交流培训、上市辅导等,解决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培育更多专注主业、精耕细作、创新突围的“蚂蚁雄兵”,以“专精特新”的百万雄师促进江阴产业转型的百舸争流。
(记者 潘逸青)